食在廣州,味在西關。廣州西關一帶孕育出不少中華餐飲老字號。漫步在上下九步行街商圈,多家茶樓依然牌匾高懸。熱氣氤氳的粵菜粵點,談天說地的食客們,是嶺南茶樓裡恆久不變的場景。在廣州核心商圈,茶樓裡常常一位難求。中新社報導,嶺南茶樓並非一蹴而就。「從茶居到茶樓,是廣州人飲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龔伯洪表示。
根據史料記載,在清朝咸豐年間,佛山、廣州等地方開始有「厘館」,由於茶價僅二厘錢,這些店舖被稱為「二厘館」。後來,比「二厘館」更為高檔的茶居誕生了。1950、60年代時期,廣州園林式茶樓興起,以北園酒家、南園酒家、泮溪酒家為代表,把嶺南飲食文化、建築文明和地方特色融於一爐。
與潮州工夫茶以品茶為主不同的是,老廣飲茶又謂之「嘆茶」,茶往往只是配角,更重要的是點心、菜肴和粥品。
老廣們常言道:「一盅兩件」足以嘆世界。「一盅」指的是一壺茶,比較地道的有菊花茶、普洱茶、鐵觀音等;「兩件」就是指兩件點心,最常見的包括「四大天王」—蝦餃、乾蒸燒賣、叉燒包和蛋撻。
在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中,粵式茶點不斷推陳出新。「對粵菜粵點來說,是否『正宗』束縛不了師傅們的手腳,這與嶺南文化包容和開放的特性一脈相承。」廣州知名美食專欄作家林衛輝說,早於粵菜成名的淮揚菜,對粵菜的影響很大。
「粵菜不僅善於向中國其他菜系學習,還向西餐學習。」林衛輝說,廣式早茶裡常見的各類酥皮點心、蛋撻、天鵝酥、榴蓮酥,就借鑒西式黃油起酥的製作方式。
近日,廣府飲茶習俗被廣東省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表示,將通過推出政策、法規,建設非遺街區、非遺工作站、傳承基地等平台以及資金扶持,築牢廣府飲茶習俗等非遺保護的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