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文明進駐人類生活之前
十年前左右,因工作地點變動,我來到淡水居住與執教。在一次朝會上,學務主任抱著一隻沿小徑、從校園外林地跑進操場的犬隻,問大家:「有沒有小朋友想認養這隻小狗呢?」蟄伏在腦海的幼時回憶,瞬間傾瀉而出。那是還沒有市容整頓政策與動物保護觀念的年代,可以輕易地在路上看見向住家乞食的流浪狗,任意被拋棄在市場的幼犬,領域天性使然而盤踞在電線桿下的、患有皮膚病的癩痢狗;也能在各種鳥蟲魚專賣店與一般文具店裡,輕易買到動物,如小白鼠、白文鳥、雞、蠶寶寶等。
城市文明進駐人類生活之前,我們與物種的距離很近,雖然飼養觀念完全不及格。同事推薦我閱讀生態作家劉克襄先生的《野狗之丘》,書中描寫浪犬在開發中城市的殘酷生存實錄,與我幼時的經驗與觀察產生極大連結。加上淡海新市鎮正有類似情節上演,我的身邊又有一群關心流浪動物處境的愛媽朋友、動物之家志工等,可以交流情報,便逐漸重建了我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即使從小到大家中總是養著狗),並且動了心念,想把動物保護的觀念帶入課程。
帶領高年級學生,可以利用校外教學的機會,前往動物之家進行半日小志工體驗;中、低年級的孩子,受限於身高、能力,則難以完成同樣的任務,且成長過程中接觸動物的經驗不一定正面,我還可以怎麼規畫課程呢?
後來,我大膽設想,如果把低年級孩子畫自畫像的教學,延伸為幫動物之家待送養的流浪動物繪製圖像,再將孩子的圖文創作上傳到動物之家臉書粉絲頁,能否吸引民眾點擊、增加其曝光及被認養的機會?
我盼望孩子理解這不是單純的繪圖活動,而是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繪畫之前,先引導低年級學生從經驗或周遭聽聞,小組繪製心智圖討論台灣流浪動物的成因,再利用自己在NGO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活動學到的技巧,向學生介紹狗兒的肢體語言,並透過角色扮演,實際演練在路上遇到流浪動物該如何反應。
如果透過教育能降低孩子對流浪動物的恐懼,甚至把這樣的方法教給家人,營造一個動物應與我們共存的社會氛圍,層出不窮的動物受虐事件,是否會減少一些?
是什麼促使彼此短暫互相凝望?
目前為浪犬繪圖的課程已順利進行到第三輪,學生孟勳曾在圖畫旁,加了這樣的說明:「我想寫一個關於流浪狗的故事。第一章:訓練,第二章:聽主人的話,第三章:汪汪叫,第四章:被棄養。老師說,狗在叫就好像人在講話一樣,牠們是為了溝通,可惜人類聽不懂,覺得牠們很吵就會叫捕狗隊抓走,或是不要牠們。」孩子的觀察顯示了流浪動物在人類世界毫無選擇權的生存縮影,頗有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執導動畫電影〈犬之島〉,透過篇章推進,諷刺社會的意味。
一日,我在夜間運動時與一隻黑色浪犬相遇,隨著城市開發,這樣的邂逅已經少之又少。或許是身上家中老狗的氣味吸引牠停留,牠半帶警覺心地駐足看了我一眼,我則如遇見老友般與牠相望。黑色浪犬見我並沒有餵食牠的意願,非常機靈且識相地走開了,而我還在想:「是什麼促使彼此短暫地互相凝望?」是身體裡潛藏的動物性,在某一刻召喚我們回望那曾是同伴的動物嗎?內心野性的呼喚,會不會在提醒我們人類的情感或許並不是特有,而是同為動物的一種彰顯?
聖□修伯里故事中的飛行員,為撒哈拉沙漠中的小王子畫了羊,因而展開一連串富含深意的對話。謝謝孩子們透過他們的眼睛,用畫筆畫下每一隻曾存在於牢籠中的動物朋友的身影,告訴每個曾經是小孩的大人,那些在都市開發背後、被遺忘與遺棄的生命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