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徵文恰逢新冠疫情嚴峻,許多學習活動紛紛「改為線上」,這類替代方案時而通、時而不通——演講、影音欣賞、討論工作坊的線上版應不致「失真」太多,不過,古道踏查、手藝實作以及體育活動大概很難以線上為主。即便在「線下」,若能依據學習目標,制定可由個人獨立進行的學習方案,只要有成果產出,學習成效便可以被檢驗。在學校的教室裡學習,好處是臨場感高、設備共享,當然也便於點名,卻常有「人在心不在」的尷尬,過去我在大學執教文化研究相關課程,更傾向於讓學生在教室乃至校園以外的環境完成量身訂做的任務,課堂現場則是省思方法及展現成果的舞台。多年下來,我發現異質性恆久存在,無一套方法適用所有人,唯激發學習興趣是不變真理——只要擁有一顆想學的心,永遠有解惑之路。
綜覽此回徵文來稿,我發現另一片新大陸——學習,許多時候是因緣際會,你未必準備好一顆學習的心,最後卻「學到了」。
〈餐桌上的識人術〉說的是耳濡目染,大大小小的宴席是社交修練場,懂得箇中道理之人可以在餐桌上辨個性、看人品,能具如此「慧眼」,想必來自家中長輩身教言教的養成。
〈運將的小黃相談室〉則把計程車視為移動教室,當司機和乘客開啟話匣子,或許就是一段社會大學的機遇之歌,放下功利的純粹閒聊,常令人意外拾得「路上的智慧」。
〈書店女孩教我的事〉為我們演示了令人小小驚嘆的店員達人技,熟能生巧成專業,專業如有熱情作後盾,即便再尋常不過的買賣日常也能富有感染力。
〈人生專科學校〉和〈話療室開講〉場景都在社區,近在眼前的真實小人物,也有值得師法之處,踏出交流的那一步,親切對話中,分享、回饋,就能讓社區五花八門的生活課更加生動。
〈在繽紛中築夢〉給我們兩個啟示。其一,多年前停下來的學習,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其二,失而復得的學習,最大樂趣往往在學習本身,如有小小進步,珍惜與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如此自在的「學習節奏」本身就值得學習。
學校以外的教室,天地萬物是我師,一個善學之人,常常能夠按下暫停,靜下來觀想,隨即進入一段尋找頓悟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