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ne E. Brody;呂玉嬋節譯、紐約時報 教你正確喝水
老實說,身為健康專欄作家,我偶爾也忘了遵守自己提出的建議,直到承受了苦果,才想起當初建議的理由。
長久以來,我總是鼓勵讀者攝取足夠的水分,也許一餐要配上一杯水,兩餐之間再喝一杯或兩杯。白開水最好,但無糖咖啡或茶也無妨。
不久前我上館子用餐。餐前,我忙了一整天,總計走了八公里,游泳四十分鐘,還去博物館逛了九十分鐘。奇怪的是,用餐期間我只喝了半杯水。
當天夜晚,我時而睡著,時而醒來。隔天起床後,我覺得很疲倦,那天又走了很長的路,還去游泳和騎單車。之後,我覺得渴死了,一口氣灌下兩百五十cc的水,然後又生龍活虎起來。
很多美國人隨身帶著水,而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些飲料公司,也讓你相信喝他們的飲料可以提昇日常生活的品質。一般健康的人其實很少會嚴重脫水。沒錯,是有例外,老年人、運動員和嚴重腹瀉的嬰幼兒都是脫水的危險群。
水是身體最重要的物質,一個月不吃東西可能不會死,但七天不喝水就沒命了。成年人的體重大約有百分之五十五是水。
沒有水,細胞無法發揮功能,複雜的身體組織會確保我們在各種情況保有所需的水。在大多的情況下,口渴是需要補水的可靠訊號,但顏色深的尿液不一定代表脫水了,蘆筍與黑莓等食物會改變尿液顏色。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為了讓肌膚保水,避免皺紋,一天要喝八杯水,皮膚才會發亮。如果體內水分已經充足,喝再多的水也不會改善膚況。
但足夠的水分確實能夠防止腎結石,亦有證據顯示,多喝水能改善便祕及運動引發的氣喘,甚至可能預防血管疾病。
水對人體極為重要,但少有專業研究探索我們在什麼狀況下到底需要多少水分。北卡羅萊納大學營養學教授波普金承認,科學界尚未真正明白水分如何影響健康,甚至不明白水分攝取對於慢性疾病的影響。
波普金教授直言,幾乎所有關於水分的研究經費都來自企業贊助,而這些企業販售各式各樣的飲料,包括瓶裝水在內。另外,這些研究大多把重心放在某一特定的器官上,比如腎臟和肺臟,還沒有專家徹底研究水分對於身體組織的影響。
一天需要喝多少水?這要看你的體重、活動量與進食內容而定,你所居住的環境也是影響因素。
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指出,新生兒一日應該攝取七百毫升的水分,而哺乳的婦女一天最好飲用三點八公升的水。醫學研究所強調,個人所需不同,未攝取到建議標準不表示你就會脫水。
醫學研究所也說,各種水分都計算在內,包括茶、咖啡、汽水、飲用水,以及蔬果、湯品�媕Y的水分。根據研究所的估計,食物中的水分占了一般人百分之二十的水分攝取量。
雖然醫學研究所將果汁、汽水列入水分攝取來源,但幾十年來,這些含有大量糖分的飲料已經構成嚴重的營養問題。根據波普金教授與同仁的報告,美國人每日所攝取的含糖飲料,在一九八九年為二點三公升,到了二○○二年,則增加到將近三公升。研究顯示,從飲料攝取額外熱量的人,並不會相對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導致美國人的腰圍快速膨脹。
當然,運動員需要喝大量的水,尤其是劇烈運動和高溫環境導致大量排汗之時。但過量補充水分也有風險。馬拉松等運動選手,如果在短時間內喝下超過腎臟負荷的水分,恐怕會導致血鈉過少,輕者昏迷,重者可能不治身亡。
補水不足對身體也有所傷害,脫水對專注力、反應力、記憶、情緒……等各方面都有負面影響,也可能導致頭痛、疲倦和焦慮。
波普金教授指出,老年人,尤其是體虛的老年人,最容易補水不足。由於年長,大腦無法適時發出口渴訊號,加上許多老人家嫌如廁麻煩,經常刻意減少喝水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